隧道搶險“急先鋒” 守護民生“安全途”——記中鐵一局廈門公司龍巖某隧道應急搶險工程項目負責人何明雨
通訊員 王輝 安俊星
在福建龍巖,一條承載著民生期盼的交通動脈突遇險情,安全通行告急!面對復雜地質條件與緊迫工期的雙重“大考”,中鐵一局廈門公司龍巖項目項目負責人何明雨帶領團隊聞令而動,打響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攻堅戰,生動詮釋了“關鍵時刻沖得上去,沖鋒在前顯擔當”的鐵軍本色。
爭分奪秒:以閃電之速開啟搶險征程
2月17日,廈門公司成功中標龍巖某隧道應急搶險處治工程。此項目涵蓋隧道襯砌侵界拆除、樹根樁、小導管注漿、仰拱開挖初支等多項復雜內容,政治意義重大,責任重如泰山。何明雨如離弦之箭,迅速組織全員連夜投入戰斗。
時間就是生命線,保障暢通刻不容緩。何明雨深知每一秒的珍貴,有條不紊地指揮著團隊成員爭分奪秒。機械設備、物資材料在夜色的掩護下迅速調配,施工人員火速集結。僅用1天時間,項目部便高效完成交通導改,次日便具備開工條件,為后續搶險工作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技術團隊在他的帶領下更是提前介入,深入研究圖紙,反復論證難點,制定出周密詳細的方案。他們與設計單位緊密溝通,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為科學施工奠定了堅實基礎。2月19日8時18分,首根樹根樁實驗孔順利開鉆,這一聲開鉆的轟鳴,如同戰斗的號角,標志著這場硬仗正式打響。何明雨以“閃電速度”詮釋使命擔當,為搶險工程開了個好頭。
攻堅克難:以硬核技術破解地質難題
隧道深處的挑戰遠超想象,洞身圍巖斷層與節理密集帶發育,地下水豐富,仰拱拆除如同“在豆腐上動刀”,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坍塌變形。面對這顆“定時炸彈”,何明雨沒有蠻干搶進度,而是將安全擺在首位,制定科學切實可行的方案。
他帶領團隊精準探明“敵情”,通過詳實的地質勘探,給隧道做了一次全面的“體檢”,精準掌握圍巖特性,為后續施工提供了準確的數據支持。筑牢臨時“骨架”時,他采用高強度臨時支撐結構穩定隧道,就像給脆弱的隧道穿上了一層堅固鎧甲。“微創手術”式作業中,他嚴格控制拆除范圍與深度,創新應用“分段流水施工”模式,實現“邊拆邊護、邊護邊建”的良性循環,將施工對隧道的破壞降到最低。
科技賦能決策是他的一大法寶。他引入實時智能監控系統與光纖傳感技術,構建隧道“神經末梢”,對圍巖變形、支護受力進行毫秒級監測,給隧道安裝了一雙敏銳的眼睛,為動態調整方案提供精準依據。針對破碎易滲水巖層,他首創性采用“樹根樁 + 小導管注漿 + 鋼支撐”綜合工法,如同給松散地層“打針加固”,快速穩定地基并最大限度減少擾動。何明雨以硬核技術破解地質困局,展現了卓越的專業能力和創新精神。
堅守初心:以鐵軍精神鑄就光榮使命
“百日攻堅、不辱使命”是何明雨提出的錚錚誓言,也是他內心堅定的信念。項目領導班子身先士卒,他更是帶頭24小時扎根在施工現場,牢牢釘在搶險一線。
全體參戰人員開啟“白加黑、五加二”模式,關鍵工序24小時不間斷推進。關鍵時刻,何明雨曾連續七十幾個小時堅守現場,他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必須安全、快速打通這條民生路!
何明雨深知,真正的“高效”是安全、質量、進度的完美統一。他秉持“每一方混凝土都凝聚匠心,每一根鋼筋都承載使命”,堅決杜絕為快犧牲質量。“動態 + 智能”護航模式下,“動態設計 + 智能監測”一體化確保方案隨地質變化實時優化。安全紅線不破,多班組交叉作業時,“安全交底”與“過程巡檢”同步跟進,牢牢守住安全底線。
6月10日,龍巖某隧道應急搶險處治工程比原定計劃提前整整20天實現全線通車!經檢測,修復后隧道各項安全指標均優于設計標準。
何明雨帶領項目團隊“高效建造、品質履約”的卓越表現,贏得了龍巖市政府、業主及社會各界的贊譽,樹立了中鐵一局在屬地應急搶險領域的金字招牌。憑借過硬口碑,團隊在龍巖地區順利實現“干好在建、滾動經營”,用智慧與汗水精心守護著民生通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