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種希望,“花”開神州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2018年5月2日,習主席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他說,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中國將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事實如此,自從十八大以后,黨中央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重大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項目,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連續五年保持在4%以上,中國教育事業取得了歷史性進展,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提高了全民族素質,推進了科技創新、文化繁榮,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而在二十幾年前,那時候的教育體系雖說比六七十年代完善很多,但是相比現在卻可以稱得上“云泥之別”。作為一名的90后,親身見證了祖國教育事業日漸完善、日漸強大過程。我很慶幸我的父母思想開闊,重視教育又對孩子嚴格管理,才能讓我保持在正確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從高中到大學并順利碩士畢業。
小時候未到上學年齡,父母在市里打工,起早貪黑也要一直把我帶在身邊,小小的家就靠父親微薄的工資和母親擺地攤的收入維系,就這樣日復一日,無憂無慮的小孩童終于要到了要上學的年齡。無奈市里費用高,也因戶口問題,外地打工家庭根本承擔不了這支出,父母這才拋下一切,為了我能上學,全家一起重返鄉鎮。因為舅媽當時是小學教師,而且和我相差一歲的表哥當時正好上一年級,我就被“安排”跳過學前班直接當表哥同桌上了一年級。猶記得第一天上學,坐在舅媽自行車后面,當時的心情我已體會不到,只記得到了學校,整個學校布局狹小,建筑簡陋,大門直對著的兩顆大柳樹上面密密麻麻的爬滿了小蟲子,很是瘆人。秋去冬來,青瓦屋面下的簡陋砂石教室里,燈光忽明忽暗,課間伙伴們個個在哈氣搓布滿凍瘡的雙手,窗外,調皮的同學在墻角玩一種叫“擠墻角”的游戲,好使自己身上能熱一點。同學們最喜歡上大堂課,這樣就能和不在同一班的好朋友當“同桌”,沒有“提前預約”小伙伴的同學那就只能站在教室過道上聽完一節課。
童年回憶美好純凈,但是現在細想起來,實際是環境艱苦,資源匱乏,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不足以平衡當時的教育需求,于是乎出現了幾個班同上的“大堂課”、每個班一周一節排隊上的“微機課”、只有自由活動沒有球類運動的“體育課”……甚至上次和同事聊天,閑聊中提起我上小學的時候,學校還要求交“小麥”來上繳倉庫,同事聽了很詫異,調侃說“悅姐,你是不是老了,這么懷舊”。而我只能感嘆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之快,以至于我都成了一個“老人”。那時候全國的農村小學似乎跟個連鎖店似的,都叫xxx村中心小學,不論多小的村,幾乎都是有駐村小學的,而現在村子里孩子少了,鄉村的學校幾經整合集中,裁撤了不少規模較小的學校,我們的村小學就光榮升級為了鄉鎮小學,幾年前去閑轉,看到幾棟獨立的二層小樓坐落有致,院內環境整齊明亮,教室內孩子們排隊在領取“蛋奶”早餐,臉上洋溢著幸福。
到了初中,國家也放寬政策,取消了西部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的學雜費,上學人數多了一倍。初中學校的環境比小學階段好很多,兩棟三層小樓涵蓋了學校所有教室、實驗室、多媒體室,當時還未普及到每個班級都會有多媒體教學,只是每逢老師需要多媒體授課,班長會提前通知同學們去多媒體教室。當時的黑板確實是“黑板”,黑色油漆刷出一塊地方,簡單用木框裱一下,就成了老師筆下的畫布,畫出了一屆又一屆學生的人生“色彩”。相比現在我走過的眾多學校,現在已再見不到這“純正”的黑板了,都是推拉式墨綠色定制板,書寫更流暢,粉塵更少,更加方便老師板書。
時間飛逝,轉眼中考結束進入高中,教學大樓和行政大樓莊嚴肅穆,剛入校門的操場也一改初中時期的模樣,由“土操場”變身為“水泥操場”,晨起跑操再也不用邊跑邊捂著鼻子,同時兩邊多了籃球場地、鍛煉器材,再也不用擔心體育課只是自由活動。高中也已開始普及多媒體教學,每個班級教室均配備了投影儀,我還記得當時語文課老師每每都會講義和影視資料結合,最期待的是觀看課文相關的視頻資料,《祥林嫂》、《阿Q正傳》、《紅樓夢之黛玉進賈府》等等都令我印象深刻。生物課除了傳統書面教學之外,窗明幾凈的實驗室也是同學們愛扎根的地方,在這里我們觀察了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觀察洋蔥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觀察了葉綠體細胞中色素的擴散……學校提供的這一系列教育基礎設施,均離不開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
“鯉魚跳龍門”般的高考成就了多少青年學子的夢想,很慶幸我成為他們的一員。大學時期,高等教育的設施更加完善,藏書上萬的圖書館, 紅綠交接的無塵塑膠操場,錯落有致的階梯教室,精細科研實驗室,注重培養實踐能力的金工實習中心等等,多少學子清早排隊好去圖書館占個好座位,多少學子又迎著夕陽的余暉將汗水灑在操場上,又有多少學子在金工實習中心親手制作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件模具……白駒過隙,物是人非,學校迎接了“60”、“70”“80”“90”甚至“00”后,從未停止為社會、為國家培養人才的腳步。
高考錄取分的降低,全國高校的擴招,高中選科模式的改革等無一不為心中有夢的莘莘學子點亮了人生的那盞燈。“育才造士,為國之本”,教育為廣大青年播撒下了希望的種子,教育讓文明薪火得以延續,讓思想理念得以遠播,璀璨著一個民族的星空,指引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如果說“舍生取義,殺身成仁”是革命的情懷,“兼濟天下,心系蒼生”是改革的情懷,那“培德鑄魂,不負使命”必定是教育的情懷。
光陰荏苒,走進了新時代的歲月靜好,“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為無數青年的夢想搭建橋梁,為祖國的繁榮發展構筑砥柱,為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奠定基礎。70年風雨,祖國騰飛;30年培育,花開神州。感恩祖國,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