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鐵巧匠筑宜涪 一局質建樹品牌
在鄂西連綿的群山中,宜涪高鐵湖北段正在高質量建設推進中。中鐵一局宜涪高鐵3標項目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宜涪高鐵建設過程中,用匠心和智慧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用科技重新定義著高鐵建設的“鋼鐵力量”。
精細管理,科學布局。建設之初,面對項目管段隧道施工里程占比高,鋼結構加工任務重的特點。項目部超前謀劃,堅持科技領航,經過方案比選、實地考察,在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大道投建一座7500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鋼構件加工中心,賦能宜涪高鐵建設。該鋼結構智慧中心,建設規模約為常規鋼構件加工中心的3至4倍,每年可加工7875噸鋼材。走進這座智慧加工中心,可見這里科學劃分為五大核心區域——鋼筋原材存放區、智能化加工區、半成品暫存區、成品倉儲區及環保廢料處理區,實現了鋼構件全流程標準化作業。
智造引擎,鋼鐵革命。圍繞智能制造、智慧引擎,項目部在鋼構智慧中心創新引入“八系統兩工位一平臺”全自動型鋼生產線,徹底顛覆行業生產方式,系統解決傳統鋼拱架生產的人工依賴高、效率低等痛點、難點問題,在宜涪高鐵建設過程中,打響了一場鋼鐵革命攻堅戰。
該生產線集成了自動解垛上料系統、自動對接續焊系統、數控冷彎成型系統、數控冷切分節系統、數控旋轉移載系統、智能尋位居中系統、智能貼板焊接系統、智能翻轉移動系統八個系統,實現了對鋼拱架從半成品到成品的全流程智能化生產。針對隧道鋼拱架異型單元,生產線分別設置了C單元Ⅰ段、E單元焊接工位,及C單元拼焊工位兩個工位,使得在同一車間、同一生產線不僅可以生產加工同半徑同弧度的A、D單元節,及半徑不同弧度不同的B、C(Ⅱ、Ⅲ段)單元節,還可以生產加工C單元Ⅰ段、E單元,突破了常規生產線全自動生產的瓶頸,實現了隧道鋼拱架全規格的生產,既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也有效避免了各單元產能供給不平衡問題。
匠心守護,品質標桿。對標長江沿岸鐵路集團精心、精細、精致、精品工程建設要求,項目部在扎實推進技術創新的同時,錨定高質量建設目標,在引進全自動化生產線的基礎上,加持多項新工藝、新技術,確保鋼構件加工質量。數控冷切技術,對原材兩段進行冷切齊平、做倒角處理,確保原材在對接續焊時斷面的平整、光潔,保證焊縫處的高質量焊接;倒角規避了冷彎時出現斷裂,實現對接續焊后的原材冷彎無斷裂;視覺系統和傳感器,結合機器人點激光糾偏系統和軟件算法,通過多點測量重定位技術,實時捕捉焊接位置,實現精準定位,確保焊接位置與預設標準的高度匹配,避免了人工焊接質量的不穩定性,極大地提高了部件焊接質量,實現焊接定位精度±0.5mm,焊縫合格率突破99.8%。
高效產能,行業領先。為完成管段內30311.9噸鋼材加工任務,項目部結合工程建設特點和工期要求,在鋼構智慧中心還集成搭建了格柵鋼架生產線、鋼筋網片生產線、小導管/管棚生產線、錨桿生產線五個專業化生產區域,確保隧道建設鋼材加工任務高效有序推進。當前,該鋼構件加工中心每日可加工生產21.57噸鋼材。其自動化型鋼鋼架生產線,以18工字鋼為例,一天工作10個小時,2至3名技術人員現場盯控,產量高達120根單元節/天,較人工生產產能提高三分之一,且魚鱗狀焊縫美觀、飽滿,實現了鋼材加工生產內實外美、高效智能。
當機械臂的律動遇見基建人的匠心,這座鋼鐵智造基地正書寫著新時代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這里,每道焊縫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每根鋼構件都鐫刻著品質的承諾。中鐵一局宜涪高鐵3標段項目部鋼結構加工中心,正憑借智能化、綠色化的先進生產模式,為隧道品牌建設注入強大動力,充分彰顯“一局質建”的卓越品質。
未來,中鐵一局將繼續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助力宜涪高鐵高質量建設,為隧道建設領域樹立標桿,向著行業領軍者的目標堅定前行,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鋼構件加工中心——王利 攝

鋼構件加工中心——王利 攝

鋼構件加工中心——王利 攝

鋼構件加工中心——王利 攝

鋼構件加工中心——王利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