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身邊的工匠】這個技術主管有點“剛” ——記大朗廠房項目技術主管屈拓
平凡崗位的堅守,讓他從懵懂的“職場新人”蛻變為獨當一面的技術主將;項目工地上的摸爬滾打,不僅積累了扎實的技術功底,更淬煉出沉穩的人生底色。從初入職場的青澀少年到能扛重擔的技術骨干,七年時光里,企業見證著他的成長軌跡,他也用腳步丈量著每個項目的提質之路。
屈拓,這個被工地日光曬得皮膚黝黑的年輕人,眼里始終閃爍著對工程事業的熱忱。從2018年踏入工程行業那天起,鋼筋水泥的世界便成了他揮灑青春的舞臺。
2018年7月,剛走出校園的屈拓帶著課本里的理論知識,一頭扎進三公司懷邵衡鐵路項目的生產技術部,成了一名見習生。鐵路施工的圖紙像一本厚重的“密碼書”,規范標準更是密密麻麻的“紅線準則”。他把“規范是施工的指南針”刻在心里,每天抱著圖紙追在老師傅身后,在鐵軌旁、橋墩下對照學習測量放線、工序銜接。白天在烈日下記錄數據,汗水浸透工裝也渾然不覺;晚上在辦公室整理筆記,把“鋼筋間距誤差超標”“保護層厚度不足”等問題一一標注,直到弄懂每個技術細節。“剛來時連鋼筋型號都認不全,只能靠‘笨辦法’補短板,多跑現場、多問多記”,他總說這段在鐵軌間穿梭的日子,為他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2018年11月,屈拓調任梧州市城市提升改造項目技術員。城市道路下的管線像“地下迷宮”,道路施工更是直接關系著市民出行。他嚴格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在塵土飛揚的路段里盯著路基壓實度,趴在管道旁檢查接口密封性。有次暴雨過后,發現雨水管道接口滲水,他連夜組織工人開挖返工,手電筒的光束在泥濘中晃動,直到凌晨三點確認接口嚴密后才拖著滿身泥漿離開。“城市項目連著千家萬戶,技術上差一毫米,群眾出行就可能添堵,”他抹著臉上的泥水印說。
2019年3月,梧州市水廠一期EPC項目成了他的新戰場。第一次接觸EPC模式的他,要同時協調土建、設備安裝、管道鋪設等多個專業,像在“搭積木”般確保每個環節嚴絲合縫。設備安裝師傅的工藝術語聽不懂,他就白天蹲在安裝現場當“學徒”,記下設備型號、接口參數;晚上對著規范畫節點圖,把土建施工與設備就位的銜接細節標成“重點色”。“EPC項目就像交響樂,每個專業都得按節奏來,錯半拍就亂套了”,這段跨專業的歷練,讓他從“土建專才”成長為能統籌協調的多面手。
在梧州市長洲島棚戶區改造項目的近三年里,屈拓把“群眾安居夢”扛在肩上。棚改房的每面墻、每根梁都關乎百姓幾十年的居住安全,他對質量的把控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一次檢查中發現墻體砌筑砂漿飽滿度不夠,施工隊負責人覺得“小問題不礙事”,他卻當即叫停:“現在偷工減料,將來群眾住得不安心,我們良心難安!”帶著工人把不合格的墻體拆了重砌,直到檢測數據達標才罷休。工人們都說:“屈工平時笑瞇瞇的,可一沾質量問題就‘認死理’,半點情面不講。”
2023年,屈拓在提升專業能力的道路上不懈奮斗,成功考取了一級建造師資格證書。這不僅是對他多年技術積累的肯定,更為他在項目管理和技術把控方面增添了堅實的專業底氣。這一年,桂林教育基礎建設項目的教學樓里留下了他的足跡,賀州市城市品質提升改造工程的街巷間也印刻著他的身影。在學校項目中,屈拓嚴格監督梁柱鋼筋綁扎工作,強調“孩子們的教學樓,安全標準必須再提升一檔”。在老舊小區改造現場,他優化施工方案,將噪聲較大的工序安排在工作日白天,以確保“施工不影響老人的休息”。某次高溫天氣,一名工人未佩戴安全帽就想進入施工現場,剛從樓上檢查下來的屈拓立即攔下,嚴肅指出:“安全帽是‘保命帽’,你看這些事故案例,多少意外正是因為少了這一步!”在罰款并講解案例后,工人們從此都戲稱:“屈工的‘火眼金睛’專盯安全漏洞。”
2025年,屈拓來到了東莞大朗廠房項目任項目技術主管。電子廠房的地下工程是“根基中的根基”,他從樁基施工就盯得格外緊。當發現樁基鋼筋籠套筒連接不合格,施工隊想“蒙混過關”時,他斬釘截鐵地叫停:“電子廠房承重要求嚴,現在開‘天窗’,將來設備運轉出問題誰擔責?”面對施工隊的爭執和言語威脅,他寸步不讓:“我守的是技術底線,更是幾百號工人的安全線!”最終監督隊伍整改達標,為廠房筑牢了“地下生命線”。
從懷邵衡鐵路的見習生到東莞大朗的技術主管,屈拓在七年時光里,把青春種進一個個項目的土壤里。他就像萬千筑路人的縮影,用“剛”勁守著質量底線,用熱忱溫暖著工程歲月,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青春無悔”的答案。而那些他參與建設的道路、樓房、廠房,正成為城市生長的年輪,記錄著這份堅守與熱愛。

工作中的屈拓
